风险提示
毕业季到来,大学毕业生陆续步入社会,很多人将需租房住。但毕业生在租房时,因阅历不丰、经验不足,极易遭遇上当受骗、蒙受损失的情况。在此,提示广大毕业生警惕以下租房陷阱,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。
一、识别和提防“黑中介”陷阱
如果通过没有办理工商登记、未向房地产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的“黑中介”租房,很可能面临租金、押金等被卷走,租赁合同未到期就被驱逐,或者租赁期间随意涨租、到期退租时无故被扣押金、投诉举报无门等风险。
为防范此类陷阱,在签订租赁合同前,要查看中介机构有无营业执照以及有无办理登记备案,不要通过没有营业执照、没有在房地产主管部门登记的“黑中介”租房。可通过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查看中介机构是否办理工营业执照,并通过我局官方网站(http://zfbzfcglj.hefei.gov.cn/zxcx/zlqybaxx/index.html)查看中介机构是否办理登记。
二、警惕低租金和零佣金陷阱
明显过低的租金和零佣金,往往是“黑中介”为骗取定金、租金等而设下的圈套。“黑中介”常常以低租金或零佣金引诱租房人,随后以要租该房的人很多、本人或房东较忙不能见面等为由,要求租房人先交订金、租金等,而后很有可能卷款消失。
为防范此类陷阱,在租房前最好先比较一下邻近房屋的市场租金水平,对明显低于市场租金或零佣金的房源信息要提高警惕,不要轻信。查找租赁房源信息,可通过合肥市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(http://60.173.254.127/)、品牌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住房租赁企业(长租公寓)的网站、门店,或者主流房地产信息网站等正规渠道。
三、躲开不合法不安全房屋陷阱
出租房多种多样,有的是违法违规出租的,随时有可能被取缔;有的在房屋结构、消防等方面不符合要求,或者违规打隔断,存在安全隐患;有的是“黑二房东”未经房东同意私自转租的,可能会产生租赁纠纷;有的是违规合租甚至是群租的,居住人员复杂,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。
为防范此类陷阱,要查看出租房有无房屋权属证书,不要租住没有房屋权属证书的房屋;要到出租房实地查看,不要租住墙体倾斜开裂、电线私拉乱接、违规打隔断、群租等有安全隐患的房屋;要查看出租人的身份证件,确认出租人是否为房东本人,如出租人不是房东本人的,还要查看是否有房东同意转租的书面证明;对合租房屋的,要了解合租人的数量、性别、职业、生活习惯、联系方式以及水电气等费用分摊规则,并尽量将相关事宜写入租赁合同中。
四、避免不规范租赁合同陷阱
有的出租人口头承诺很好,但事后不承认、不兑现;有的出租人采用不公平、不合理的租赁合同文本,存在出租人可单方涨租、单方解除合同、租房人不得提前退租、要一次性预付全年租金等霸王条款。
为防范此类陷阱,要签订书面租赁合同,并尽量采用我局发布的租赁合同示范文本(http://zfbzfcglj.hefei.gov.cn/xwdt/ggtz/14013347.html),不要轻信出租人的口头承诺。签订合同前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,特别是要关注涨租、解约、退租、赔偿等条款,不要草率签订租赁合同。在押金和租金支付上,押金不宜超过一个月房租,租金不宜一次性预付超过三个月。首次签订租赁合同时,租期宜在一年以内,避免日后因对房屋设施设备、居住环境、合租人等不满意而提前退租带来经济损失。
五、关注押金扣留条款陷阱
“黑中介”往往在租赁合同中不明确约定或设立不合理的押金扣留条款,当退租时,常常以房屋受到污损、设施设备家具等损坏丢失、水电气欠费等为由而强行扣留押金。
为防范此类陷阱,要在租赁合同中明确押金退还、扣留的具体情形,最好是约定如需扣留押金,应由出租人提供证据。如合同对扣留押金的举证责任和扣留押金的情形约定不明确的,要在房屋交接入住时,同出租人一起对出租房及室内设施设备家具等进行仔细检查,填写物品交接清单并标明损坏状况等;要记录好水电气表的数值,必要时拍照存证。
六、谨防“被租金贷”陷阱
有的中介机构或住房租赁企业借助新兴网贷平台,故意隐瞒网贷事实,以“按月付租”诱骗租房人办理租金分期贷,导致租房人在不知情下“被贷款”,面临贷款不易取消、退租时难以退贷、贷款逾期失信等多重风险。
为防范此类陷阱,要特别留意租赁合同中有无租金贷相关条款或内容,“按月付租”是否要额外签订相关补充协议等,防止“被贷款”。如了解清楚租金贷规则后愿办理租金分期贷款的,则要选择信誉良好、规模较大的贷款平台,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仔细阅读合同中的借款金额、贷款利率、贷款期限、解约及违约条款等。
七、遇上纠纷要依法依规维权
尽管采取上述种种措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防范租房风险,但不排除租房人仍有可能遇到某些纠纷,例如:中介机构、出租人无视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毁约、涨租、驱逐租房人,无故扣留押金等等。
如遇上纠纷,应保持冷静,及时收集保存证据,依法维权。可拨打市民服务热线12345,也可向公安机关、消费者协会、房地产中介行业组织等投诉举报,也可通过调解、仲裁、诉讼等手段,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